湖南大学是隶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是“卓越研究生生源合作协议”高校成员之一和“高水平大学优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联盟”高校成员之一。5月16日下午,湖南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志清做客新华网谈2014年高招政策。
以下是本次访谈的精彩内容:

湖南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志清做客新华网谈2014年高招政策。新华网夏添 摄
湖南大学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美誉 国内唯一一所没有围墙的高校
湖南大学顾名思义在湖南,也是在湖南省省会长沙。湖南省本身是一个旅游胜地,地处南方,至少绿色覆盖率也很高,湖南大学坐落岳麓山脚下,面朝湘江,周围有天马山、凤凰山包围着,所以周边环境非常美。而且去过湖南大学的家长和考生都很清楚,湖南大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没有围墙的高校。
湖南大学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76年的岳麓书院,当时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也是至今为止还在办学的书院,岳麓书院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的招生,办学也是一直延续下来。社会上有一种美誉湖南大学是“千年学府”。温总理到了湖大以后,感受了湖南大学的文化之后,又新加了一个美誉“百年名校”。现在跟大家讲就是“千年学府”、“百年名校”。
学校定位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拥有五大优势学科
湖南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是一所综合研究性的大学。目前理工科、经济类、人文社科类发展的相对比较均衡,因为领导都很重视每个学科的均衡发展,没有哪个学科不受重视,很落实的,如果有这种专业学校也不会招生,也就是前面讲的招进来的每个学生学校都会给他负责。
优势学科,从学校目前国家的重点学科也可以体现出来,从师资和硬件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有优势的是土木工程、建筑学、化学、机械类、电器类、经济类,这些专业应该相对来说是大院,招生人数比较多,老师也多,建筑面积也大一点。湖南大学一直号称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学校办学一直是湖湘文化一脉相承的过程,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办学理念。
招生稳定 计划招生5000人
湖南大学整体招生规模比较稳定,因为湖南大学校区一直是南北两个校区,而且校舍面积可能跟兄弟高校没有办法比的。湖南大学校长一直秉承一个理念,每一个学生进来我们都要对他负责,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学资源,学校考虑到种种因素,也一直在调整本科办学规模,这几年一直在稳中回落,稳中收缩,今年的规模照去年是减少了150,今年是5000的招生规模。因为今年比如贫困招生计划和农村招生计划,各分省的计划也会做适当的调整,所以基本上各省的招生计划是比较平稳的。
学校现在鼓励要把省外的计划相对和省内投放计划要平衡把省外的计划相对增加一些,也是为了各省之间的同学相互之间也要有一个交融和学习,相互之间一文化交融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学校响应教育部号召:贫困专业计划比往年提高、农村单独招生考试模式参照自主招生
在招生过程中学校注意到,包括全国31个省份区域之间的差异,比如沿海城市相对发达一些,中部或西部和西北教育资源相对差一点。在招生过程中对西部或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要有一定政策上的适当倾斜。国家对高校也有这样的要求。学校对于贫困农村学生,今年按照国家教育部两个计划,一个是贫困专业计划,已经是实施的第三年,今年的计划量比往年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学校有250个,占到总计划的5%。第二,对于农村学生所在的中学是教育部规定的832个贫困县里面的县以下的学生,学籍必须是连续三年就读,同时还要求你的户口是农业户口,这样的同学今年可以享受到农村单独招生的计划。考试的模式基本是参照自主招生,各高校可以组织笔试和面试、远程面试都可以,经过考核的考生可以享受学校不同分数的优惠。学校对于这类考生,高考对于他的投档成绩再优惠30分,和普通类相比降低30分。

湖南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志清做客新华网谈2014年高招政策。新华网夏添 摄
对外合作办学形式多样主要有:“2+2”、“3+1+1”、交换生计划
湖南大学现在往国际化在走,但是从去年开始,学校没有在高考阶段做单独的中外合作招生。对外合作办学是放在进校之后作为出国计划让同学来选择,有“2+2”,还有“3+1+1”的,也就是在国内学几年再到国外去,这种合作办学的模式有美国项目、加拿大项目、英国项目、德国项目等等,考生进了学校之后都可以去选择。有的专业里面有跟国外合作交换生的计划。毕业以后如何条件可以享受公开出国,每年在本科阶段都有国家教育部下拨这样的计划,可以去申报。另外,还可以自主向国外投简历,申请国外高校的奖学金去读研究生。
专业选择:参考自身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相结合
高考之后,更多的考生矛盾是选一个层次比较好的学校还是选一个比较好就业的专业。首先是学校的问题,考生要考虑平台的问题。对于学校国家优先发展的,国家划定了几所这样的学校,它的平台跟其他的“985工程”学校的平台又是不同的,如果你的分数能够进入这样的平台,个人鼓励考生尽量往这样的学校去走。
如果你的分数处于“985工程”这个平台,“211工程”和“985工程”本身的培养平台是有所差异的。首先,选学校一定要在同一个平台里面再去考虑专业,如果你能够上一个台阶,建议你还是尽量上一个台阶。还是鼓励学生尽量能够到教育资源更拔尖的地方去学习,这还是有一个相对匹配的过程。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建议考生不要太受将来就业,更重要的要和自身的兴趣结合,你喜欢什么,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大学四年如果选的专业自己不喜欢,心不在这里,自然而然就不会学好这个专业,学不好,同样是湖南大学土木工程毕业的有找工作比较好的,也有找不太好的,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将来孩子继续深造的机会会越来越多,包括现在研究性的大学研究生比例最低是本科生的一半,甚至有的国内已经达到了2:1,研本比已经是这样的比例了。
现在的考生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尽管本科毕业没有去读研究生,将来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肯定会进入这个阶段的。成才也不是一时间的,并不是说你本科读一个好专业就成才了,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发展,对自己的要求是长期性的,而不是阶段性的,这个阶段比较好,但是你下一个阶段还要继续努力,人无完人,还是要持续下去。这种判断应该是长远的规划,不是短期的,大家觉得基础性的学科将来就业不太好。基础性的学科一般是工具课,学好之后你将来读研究生和转其他的方向,大家一定要转变思路,长远的考虑问题。
学有允许转专业 每个专业转出名额无限制
关于学校里面转专业的情况也是考生一直关注的问题,家长总是觉得这个分数可以上到更好的学校。高考网上录取阶段学校的专业安排都是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从高到低来安排的,这是系统根据分数安排的,毕竟是这样一个游戏规则。也有可能造成在这个阶段里面,分数偏低的这些考生进了理想的学校但是到不了理想的专业,这种情况可能也居多。
湖南大学考虑到这种情况,对于进校里面的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会给大家提供第二次选专业的机会。学校希望同学进校之后经过一年的学习,确实感觉到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学习,学校还是鼓励他们转专业,而且学校有这样的政策。湖南大学对每个专业转出的名额,是不受限制的,每个同学都可以申请,但是具体到转哪个专业,学校是没有办法放开的,这个专业师资的人数只有这么多,考虑到这一点,学校对每个专业转入的名额会根据师资来限制转入的名额,但是学校放大到最大,给同学提供这样的机会。根据往年的经验成功率基本上10%左右。

湖南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志清做客新华网谈2014年高招政策。新华网夏添 摄
学校为贫困生开设“绿色通道”助其上学
对于湖南大学来说,贫困学生首先拿到湖南大学的通知书之后,在录取库里面重新摸一遍,可能会摸一部分出来,信息可能也不准确,还没有跟考生见面,只是在信息库里面的信息,在资助的工作前移到暑假阶段,在8月份的时候学校会对于确实比较贫困的学生送路费和一些补助到他家里面,大学的老师可能会到他家里面提前做一些交流和沟通,告诉他不用很担心,在大学里面是什么情况。
进校之后,从开学那一天报道的时候就有绿色通道,给考生办助学贷款,只要符合贷款政策,基本上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进校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拿到助学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以及一些企业设立的专项奖学金及国家的助学金,学校还有一个政策对于非常贫困的学生有学费减免的政策,所以说政策很多,对于贫困学生他们完全可以安安心心的在学校里面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去学习,因为国家和学校都很关心他们。首先从心理上面不要有这种包袱,只要你努力学习,你脑袋里面的光环就是很多的,包括额度比较高的专业奖学金都是要求你在专业里面的前几名或前多少名,才可以拿到,所以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就业率基本不低于90% 学校设有自主创业项目 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从就业率来看,湖南大学的就业率基本上没有低于90%,从官方的,每年湖南省省教育部门统计的数据就业率统计,前面几年基本上是处于95%左右,这两年就业相对紧张之后,大概在92%左右,应该说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同时,这里面也包含几个方面的出路。首先提的概念是学校教育学生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学生毕业之后自主创业,同时学校里面出了配套的自主创业的项目,学生可以去申请,通过评审,这个项目比较好可以拿到一定额度的项目启动经费。学校也鼓励学生继续去深造,学校的保研率大概在10%到20%之间,因为不同的专业不一样,最后还包括考研的同学,最后下来大概是20%到25%。
就业办的数据统计,有将近10%的同学是到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大型企业里面、有往教育行政部门的、到高校工作和考公务员、自己申请国外奖学金出国深造的同学也有很多,出路还是很多的。学校虽然地处中南,就业的结构在全国的面这几年也是逐步分散了。前面几年三分之一在湖南省,三分之一在广东省,三分之一在其他省份,基本上在省内和到广东省。最近几年湖南和广东的比例逐年在往下走,基本上到江浙、沿海,包括北京、上海流向的毕业生人数比例也越来越高了。城市也是多元化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够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包容、溶化、融合文化的过程。